1979年1月9日,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宴请了五位特殊的客人爱配资,他们分别是胡厥文、胡子昂、荣毅仁、周叔弢和古耕虞。
应该指出的是,邓小平所宴请的这五个人中,年龄最小的也有60多岁,但在过去他们都是中国工商业界的老前辈,具有很丰富的商业经验。
当时,几人聚在一起,当然不只是吃火锅那么简单,那时中国虽然已经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但是手头却没有太多的钱,所以邓小平想问一问他们怎么办?
在场众人都是都是心知肚明,国家虽然缺钱,但是国外却有很多钱,当时不少国家甚至华侨都愿意把钱投入中国,但却很不放心中国政策的变化,担心投入的钱都打了水漂。
五老对这个情况,心里早已经有了充足的预案,于是各自提出了解决办法。
荣毅仁出席了这次宴会后,心里也有很深的触动,特别是对于邓小平所说的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,让他看到了希望,回到家里以后,通过和工商业界的一些老朋友商量,他决定创办一家在国内尚没有人听说过,甚至少有人听说的国际信托投资企业。
一个月后,荣毅仁正式向中央提出了《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》,同年六月,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荣毅仁的意见,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。
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后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对外窗口。
一
自从有了想法,荣毅仁就投入了紧张的忙碌中,一开始因为没有办公室,荣毅仁只能在自己家里办公。
1979年7月,草创的中信公司从荣宅搬出,进了北京和平宾馆,但条件也很有限,荣毅仁的总经理办公室,合计只有8平米,被人们戏称为鸽子笼,稍微来多一些客人,就接待不了。
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章程,公司注册资本两个亿,但因为国家财政也不富裕,实际只拨付一亿,首批拨付只有2000万,但这2000万,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,可用于其他方面的就更要捉襟见肘。
甚至于在国务院拨款未到账之前,中信公司很多开销都是荣毅仁自己出的,大到公司首笔流动资金,小到买办公用品等等。
也因为荣毅仁创办的信托公司概念太新颖,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他的作用,甚至还有不少老百姓认为,中信公司是回收旧家电的,每天都有很多人打电话上门,负责对外联络的同志也抱怨:
“荣老板,有人把我们当成收破烂的了,真受不了。”
中信公司从草创到初具规模,时间非常短,这也离不开荣毅仁本身的努力和影响力。可当时中信公司,还面临许多根本的问题难以解决。
当时,荣毅仁虽然出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,但他并不是党员,中信公司成立之初,就完完全全是按照一个商业公司建立起来的,所以公司没有党委,尽管在办理对外业务上很便利,但在对内业务上,特别是同平行的各部位联系时,就有很多不方便。
时间一长,中信公司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有些紧张,各种矛盾冲突不断,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念冲突,各部门出于不理解,对中信公司的工作并不大支持。
光靠荣毅仁以他个人崇高的威信去解决这些冲突,总也不是个办法。
另外还有一个问题,中信公司成立之初仅有20来个人,后来随着业务扩张,不得不增添人手,但在与各部门协调时也有困难,毕竟各个部门人手也并不是那么很充裕。
中信公司从最开始的20来人,逐渐增加到60余人,至1982年时也才不过206人。
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,政府部门进行机构改革,精简人数,中信公司意外成为“超编的大户”,需要精简。但如果要精简,就完全不符合中信公司业务发展的趋势。
荣毅仁也很为难。
二
1982年,荣毅仁偶然听说一件事,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、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熊向晖向组织打了报告,请求退出工作岗位。
荣毅仁知道这个情况后,立即提出请求,把熊向晖调中信公司来。
我们过去了解熊向晖,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地下工作者,一直潜伏在胡宗南身边,就连毛主席都夸熊向晖,一个人能顶几个师。
建国后,熊向晖跟周总理一起搞外交工作,还曾担任过中国驻墨西哥大使,也因为工作能力出众,叶帅很赏识他。
熊向晖之所以要离开工作岗位,主要是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,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,希望能脱离岗位,不过叶帅、聂帅听说以后很不高兴,因为熊向晖才六十来岁,相比于他们,正是“年富力强”的时候。
“熊向晖很有才华,在这些老干部中也算是比较年轻的,应该出来做事。”
加上荣毅仁强烈要求把熊向晖调中信公司,组织上考虑再三,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1982年10月初,荣毅仁给熊向晖打电话:
“向晖同志,我要亲自去拜访你,你就要到中信公司来领导我们了,中央已经做出决定,就由你来担任中信的党组书记。”
熊向晖大感意外,但他心里很是犹豫,觉得自己无法承担重任,还是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谷牧劝说他,这才让他打消了念头。
同年10月9日,中央正式下令,任命熊向晖为中信党组书记、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。
荣毅仁之所以考虑把熊向晖调来公司,主要是因为熊向晖本身是党员,资历威望很高,而且他过去从事统战工作多年,可以很好的调节中信公司与其他各部委问题。
熊向晖心里很清楚,荣毅仁把他请到中信公司的目的。
中信公司成立之初就成立了党组办公室,将公司的置于党的领导之下,但荣毅仁自己那时不是党员,以党外人士的身份主持党组工作多有不便,因此需要一个足够级别足够分量的人来坐镇。熊向晖无疑是最合适的那一个。
熊向晖出任中信公司党组书记以后,与荣毅仁一起探索了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的新模式。
当时,中信公司的权力集中于国务院任命的董事会,党组对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,包括业务、经营、人事安排有提出建议和协商的职能,但对董事长的最高决策仍应服从、
在当时的形势下,这是非常大胆的创新探索。
熊向晖虽然是中信公司党组书记,但在职能履行上需要服从董事长的最高决策。
不过,荣毅仁那时非常尊重熊向晖,而熊向晖在处理事务时,也更多的站在公司立场上,协助荣毅仁做工作,两人配合相得益彰。
三
熊向晖一上任,就解决了中信公司“超编”的问题。
最初中信公司成立时,因为对自身职能不明确,所以编制上大受限制,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,中信公司的业务随即展开,各方面人手自然就捉襟见肘。
荣毅仁过去在工商业经营多年,深知市场发展变化之快,有时不能以常规来看待,所以从中信公司建立之初就定下了规矩:
“公司坚持社会主义原则,按照经济规律办事,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经营管理。”
比如中信公司成立之初,荣毅仁就高瞻远瞩的设立了房地产部,他准确的预见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,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会大行其道。
可局限于编制,房地产部设立一开始就人手短缺。
当时,荣毅仁的老友提出:
“既然这样,不如实行三脱钩,人事、业务、财务和国家三脱钩。”
可没有想到,造成的结果就是,中信公司与其他各部委的矛盾越来越大。
熊向晖与荣毅仁经过多次研究以后认为,中信公司发展仍然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进行,明确了扩大了公司的发展与任务,然后在此前提下,制定公司编制,并提出先冻结中信公司的人事,再向国务院请示的办法。
熊向晖建议,中信公司应该把实际情况上报国务院,并提议申报编制为800人。
荣毅仁一开始有些担忧:
“800人是不是太多了?”
考虑再三,熊向晖提出:
“那就缩减为500人。”
方案报上去以后,国务院经过通盘考虑,同意中信公司扩编的请求,编制折中为400人。
从1983年开始,放开了束缚的中信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中信公司成立了房地产部以后,采取“自己筹资、自己经营、自己建造”的方针,建成了北京国际大厦,这是中国史上第一座涉外高端商务办公楼,1984年建成以后,中信公司自己没搬,而是按照市场价格租给了97家企业,不仅很快就收回了投资,还赚取了一定的利润。
中信公司设立了银行部以后,恰好赶上了香港一家经营了50多年的嘉华银行陷入困境,当时港英政府希望中资企业能够出手接管,避免态势恶化。
荣毅仁认为机会难得,果断与港英政府协商,在以港英政府负责追讨银行债务的前提下,中信公司花了3.5亿港元控制了这家上市银行。
“资金不多却控制了一家香港上市银行,为中信在香港立足创造了条件,也为中信涉足银行业务打下了基础。”
有意思的是,荣毅仁还提前布局了高科技产业,协同香港企业、英国企业联合买下了美国的一颗通讯卫星“亚洲一号”,这颗卫星在短短几年就赚取了丰厚利润,并偿还了中信公司的投资,而且还成功上市,中信公司作为股东,更是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。
荣毅仁、熊向晖功劳不可小视。
1983年,荣毅仁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,卸下了中信公司总经理,并提议熊向晖接任,熊向晖那时觉得自己年事已高,于是推荐了副总经理徐昭隆。
不仅如此,熊向晖还提议,副总经理最好请国家计委、经委各推荐1名,中组部委派1名,内贸部提升1名,公司内部再选1名,得到了荣毅仁肯定的同时,也让中信公司获得了这些国家部门的帮助和支持。
同年6月9日,熊向晖又一次提出离休请求,想趁着有生之年撰写回忆材料,供党史研究,荣毅仁听说后,不仅反对,还向国务院写信称:
“向晖同志多年从事涉外工作,经验丰富,到公司近9个月来贡献很大,掌握党的方针政策,善于出主意、想办法。我们在一起工作中相互支持,配合得很好。因此恳请中央不要批准他离休。”
1985年7月,荣毅仁被正式批准入党,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8月,熊向晖决定辞去了中信公司党组书记的职务,但仍然兼任中信公司副董事长至1989年1月。
1993年,荣毅仁当选国家副主席,按照规定辞去了中信公司董事长一职爱配资,当时中信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三万多员工,拥有中信实业银行等13个直属公司、7个直属地区子公司、6个下属公司、7个直属海外子公司,总资产达八百多亿的知名企业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开户平台观点